產業訊息電子報2024/06
營運長焦點分析 ◎ Jerry
前月提及稀土礦價的向上走勢未能持續,本月的礦價略跌但穩住。我們可以將之解讀為市場供需的平衡修正,需求並沒有猛爆性的成長,供給面僅能控制供給量、被動地維持價格。然而此波微跌,仍舊讓需求端回到較為保守的觀望態度,觀察是否有更好的下單時機。
本月份的新聞聚焦在「材料」的議題,而我將會延續上個月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為基點來分析。「材料」作為一種行動者,其必定帶有固定的物質性,然而此物質性必須進入網絡中其他行動者連結,物質帶有的能動性才得以再現。具體來說,在永久磁鐵工業中,可以簡單將「材料」分為「產品」和「原料」,「產品」也就是永久磁鐵本身,「原料」雖然包含多種元素,然而高性能磁鐵中最關鍵的元素就是「稀土元素」。在上個月針對「技術」的分析中提到,將「原料」從「礦物」中提煉出來,此技術卻帶有高度污染的屬性從而產生綠能悖論。
「稀土」原料的稀少性,並非由於其總體蘊藏量極低,而是其於地表的礦石品位(Mineral grade)極低,也就是說單位礦物中所含有的礦石(稀土元素)極低。然而,此稀少性之所以成為「材料」的能動性,乃是因為其需要被提煉出來才成為可製成「產品」的「原料」。簡單來說,稀土礦石是因為需要被分離所以稀有,而非稀少所以才需要被精煉。也正因為需要被分離,才使其產業成為高汙染的工業。
稀土礦石作為永久磁鐵原料帶有如此的能動性,聯合國的金屬回收監測報告與韓國汽車工業與大學的聯合研究室才會將焦點放在稀土元素的回收率及其技術上,透過將該「原料」鑲嵌在另一個網絡之中,與之建立起不同的關係,希冀該物之能動性得以轉變,進而阻斷綠能悖論的持續發生。有趣的是,稀土元素的回收技術,在「城市礦山」也就是各類電機與電子產品中,如同在大自然中,同樣面臨該原料「礦石品位」低下的問題,導致其發展的窘境。從「礦物」轉為「礦石」以及從「產品」轉為「原料」的兩條路徑,均實際地確立稀土元素作為行動者的能動性─稀有性。
不論在技術應用層面或是行動者網絡中,「原料」所賦有如此高度複雜的稀有性,對於「產品」,一般來說就是高性能的釹鐵硼磁鐵,所處的行動者網絡施加了壓力與轉變的驅力。一方面歐盟的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針對與綠能和數位轉型相關的各種原料,強化其供應鏈之自主性與韌性,其中必然地包括稀土元素。
歐盟所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速原料之加工、回收與採掘以及建立一定的儲存量,可視為針對原料之稀有性的風險管控。在此的稀有性更帶有國際貿易及政治上的含意。另一方面針對「產品」的研發,歐盟的MagNEO 專案與英國的新創公司 Materials Nexus分別利用Additive Manufacturing技術與人工智慧嘗試製造出無稀土的高性能磁鐵,在維持「產品」現有的能動性的前提下,也就是高剩磁與高保磁力的特性,試圖擺脫稀有性的挾制。
在行動者網絡理論中論及「材料」的能動性,或許違反對於物質及客觀世界的想像。然而,此觀點能讓我們重新解構自己日常所用之物及身處的產業結構之中。行動者作為網絡的節點才得以存在,物質是在科技既遮掩又顯露的操弄之中才真正擁有屬性。於此,對於「稀土元素」作為行動者的分析,讓我們獲得想像革新的能動性。
新祺實業每月電子報將提供最新的磁性材料產業消息
歡迎訂閱EDM